关于血糖监测,这些错误你有犯吗?
时刻波动的血糖水平是埋藏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关乎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甚至生命。
自我血糖监测可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对血糖的影响,有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也能预防和减少无症状性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
为此,一定要提醒患者避免下面这些监测血糖的错误行为:
检查前暂停降糖药
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空腹血糖时,头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 2 小时血糖时,当餐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应当照常应用。
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在家打完胰岛素之后再到医院抽血化验
一些患者先在家打完胰岛素,然后再来医院抽血,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来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这段时间,往往人多而无法控制时间长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的时间,这样很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
测「空腹血糖」抽血时间太晚
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 8~12 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 8 点之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 12 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当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杰反应」)。
以为「餐后 2 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 2 小时的血糖」
餐后 2 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以及当餐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餐后 2 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 2 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这需要格外说明。正常情况下,餐后 0.5~1 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不同患者血糖监测的频率不同:
1.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
2.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
- 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带胰岛素泵者)的患者。
-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 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 妊娠期的患者。
- 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血糖监测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以上监测方法各有侧重,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合理规范使用各种监测方法,提高血糖管理水平,达到帮助患者实现长期血糖获益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