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副作用和降压达标,孰轻孰重?
降压达标是保证血压良好控制,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的核心内容。
药物治疗是降压最主要的措施,但是“是药三分毒”也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高血压朋友在降压达标和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上存在困惑,有的甚至夸大降压药的副作用,不按医嘱服药或自行停药,导致血压始终没有达标,虽然服了降压药,还是发生了中风、心衰等严重疾患,造成终身遗憾。
两者到底孰重孰轻,需要我们明辨是非,从主观或客观上认识降压达标的重要性。
降压达标
“降压达标”,顾名思义就是把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目标值以下,以减少血压升高对人体的损害。
因年龄、性别、遗传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在不同年龄段每个人的正常血压值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存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血压值(目标血压),在这个合理的血压值内,人体各脏器功能及结构均处于正常的状态。
一般的高血压患者的目标血压是<140/90mmHg;年龄≥65岁,其值≤150/90mmHg,如果能耐受,可以降得更低。
历史事件改变我们对高血压的看法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三大巨头的突然离世震惊了世界,使人们对他们的死因产生了极大关注,发现三位伟人都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且没有采用措施。人们这才意识到高血压不经治疗也会致人死亡。因为在此之前,医学界普遍认为高血压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可自愈的良性疾病,不需要积极降压治疗。
高血压的治疗历程
1950年以后,医学界才开始重视高血压的控制,因为高血压的病人在不断增多,由高血压所引起的中风、心衰、肾衰也越来越常见。
50年代初,美国药理学家卡尔·贝耶尔发现第一个安全有效的降压药--氯噻嗪,才使高血压的治疗成为现实可行的事情。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使得高血压患者长期有效控制血压成为可能。
降压达标的益处
降压达标的理念,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吃苹果。苹果是一种老少妇弱皆宜、四季可食的水果,维生素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有“一天一只苹果,不用找医生”的说法。研究证明苹果在不同时间吃营养价值不同,“早晨吃是金,中午吃是银,晚上吃是铜”。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血压达标是金,较晚达标是银,不达标是铜,所以,降压达标与不同时间吃苹果的理念相同。
美国的Frammgham是世界公认的最系统最严谨的研究项目,它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降压治疗是否可以减少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系统研究得出结论:积极有效地控制好血压可以大大减少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可以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其长期服药,可以健康的生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循证医学,是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方法,彻底改变了过去主要以动物试验为依据、实验室指标为终点的评判疗效的方法,其临床数据详实可靠,结论具有推广意义,截至目前,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降低血压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损害,“降压是硬道理,降压达标是核心”。另外,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早降压,早获益;持续降压,持续获益;降压达标,更多获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降压药的副作用
降压药已经使用了30余年,全球数亿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并没有发现严重副反应的报告。流传最广泛的谬误是“降压药有成瘾性”、“降压药可造成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所谓“成瘾”是必须要用这种药,不服这种药就会发生戒断、依赖现象,患者会很痛苦,而目前所用的降压药物完全可以互相代替,血压正常也可以停药或减量,根本不存在“上瘾”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降压达标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降压药物的副作用是可控、可逆的。只要合理选择降压药物,控制好体重、血脂、血糖,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减少高血压对人体的损害。不能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不吃药或少吃药,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终身遗憾。孰重孰轻证据说话,不能道听途说,贻误病情。